“各位乡亲请起。”苏文挥挥手,让下跪的百姓都起来,也没有和他们解释自己的施政策略和别的官吏的施政策略有什么不同,一些事情靠的是做,而非喊口号。口号喊的越响反而越虚伪,问道,“你们卖的都是些什么海货?”
“大人请看。”一名渔民掀开盖子,只见里面的大虾、海蟹、小黄鱼金鲳鱼活蹦乱跳,并且恳求起来,“大人啦,草民们家里困难,平时没饭吃只能靠这些大虾、海蟹充饥了。”
“还望大人准许我等在此处做点小生意,换点铜钱回去买米吃,不要驱赶我们这些庶民百姓。”
“不用担心,本官不会对你们征收任何杂税,更不会驱赶你们,翼州府准许自由买卖。”苏文道,“你们只需替本官做一件事情即可。”
“请大人吩咐!”渔民们点头如捣蒜。
“回去大肆宣扬这里可以卖海货的事情,让更多的渔民来这里卖。”人性都是自私的,这些渔民如果能在此处卖鱼赚到钱,他们回去是不会告诉别人的,一是为了闷声发大财,二是怕别人抢走自己的生意,苏文对这个人性非常清楚,“如果你们不宣传,那么本官就不允许你们再卖了。”
“草民遵命!”人群纷纷同意,反正只是散播消息,又不费什么力。
“不要担心卖鱼的人多了,就没人买你们的鱼了。”苏文道,“这片工地对海货的需求量之大,远远超你们的想象。”
“遵从大人吩咐。”渔民点头答应。
此地对海鱼需求量之大他们早有体验,工地刚刚下工就有人在他们这里买鱼了,他们的大虾和海蟹几乎是瞬间被买光。
都是一些工头买的,买来给自己的工人吃。
倒不是说这些工头善良,而是有的工队是以家族形式成立的。比如说某个施工队里的员工全是同姓,里面还有很多是至亲成员。
工头要是克扣员工工资或者伙食不好,回去可能挨族长的家法。古代人的宗族观念非常重,远非二十一世纪可比。
之前渔民们都是闷声发大财,没有将这个‘风水宝地’告诉别的渔民。
导致在这里卖鱼的并不多。
“大虾、海蟹、大黄鱼各自多少钱一斤?”苏文问道。
“回,大人,都是五……五文钱一斤。”一名渔民回答道。
“嗯。嗯。给我来十斤大虾,今天中午回去尝尝鲜。”苏文有了兴致。说买十斤的时候,他脑子里还考虑了很多问题,苏府上下现在有一百多口人,买回去的大海虾只能给几个主子吃了,姐姐和八个小妾。至于下人们就吃不到了。
倒不是舍不得那钱,而是苏府有专门的厨子。
尝鲜?这东西不是吃的想吐吗,人群听了暗暗奇怪:他一个当官的不天天吃大米饭,还稀罕这玩意儿?
“冯大人,你身上有钱吗?”正当要买鱼的时候,苏文却发现身上没有散碎银子,于是转头问。
“我身上也没有。”冯良才摇摇头,他身上只有黄金。
“张安澜,把你的钱拿出来,到时候去苏府报销。”
“遵命。”张安澜从口袋中掏出一块碎银,递给苏文。
“大人,草民怎敢要大人的银子……”看到苏文递过来的银子,卖鱼的渔民一阵惶恐。敢收上官的银子,活的不耐烦了?
之前他们在鱼市场卖鱼的时候,试图收一名小吏的银钱,结果被打的一个月起不了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