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老有所终,幼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每亮一句,天地共振一次。最终,中央石碑缓缓升起,通体漆黑如墨,表面却浮动金色文字,非刻非写,似由无数微小人影组成??那是千百年来所有曾为正义发声者的魂魄凝聚而成!
碑文仅有一段:
>**“夫所谓始卷,并非经义,乃是一问:
>当权力腐化,制度崩坏,法律沦为刀俎,
>是否仍有人愿意挺身而出,
>以血肉之躯,承载天下之重?
>此问无解,唯行可答。
>故吾等立此誓:
>只要尚有一人肯说‘我在’,
>影议不死,光明不熄。”**
李昭跪地,泪流满面。身后百名随行者亦纷纷下跪,齐声应和:“我在!我在!我在!”
声浪穿透海水,直抵苍穹。那一刻,远在朔州书院的铜铃无风自响,三短两长,久久不息。京城朱雀大街上,所有悬挂“我在”伞面的家庭同时抬头望天,只见北斗正中,一颗新星悄然诞生,光辉柔和却坚定,照亮人间长夜。
数日后,船队返航。
李昭带回的并非石碑,而是将其内容以秘法烙印于骨笛之中。从此,每当日月交汇之时,笛声响起,所有佩戴“我在”铜牌之人,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在梦中看见那段誓词,听见千万人共同的回答。
五月,新政全面推行。
“天下议政院”首次召开跨海联席会议,通过《民本宪纲》十条,明定皇帝不得擅自加税、不得废除监察制度、不得关闭民间书院。违者,全民有权罢黜。
十月,女子科举首开考场。
一位来自岭南的盲女考生,以《论民心即天心》为题,洋洋洒洒万言,震动朝野。启平亲批:“此女之识,胜过满朝须眉。”特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腊月除夕,李昭重返朔州。
书院内外张灯结彩,学生们用冰雕筑起一座“心灯塔”,塔心燃烧永不熄灭的火焰。塔身刻满名字??三千二百一十七个曾在《天下共议书》上署名者的姓名,以及后来新增的十万八千余名响应者。
哑女站在塔前,手中捧着一块新铸的铜牌,递予李昭。牌面双面雕刻:正面仍是“我在”,背面则多了一行小字:
**“你说我在,我便在。”**
李昭摩挲良久,忽然一笑,转身走向明心堂。他在沈砚画像前焚香,将骨笛供于案上,轻声道:“老师,学生做到了一半。剩下那一半,交给后来者了。”
次日清晨,书院恢复授课。
李昭依旧不执课本,只问学子:“你们以为,什么是权力?”
一名少年答:“是生杀予夺。”
另一人说:“是颁布法令。”
还有一人道:“是坐在金銮殿上。”
李昭摇头,指向窗外那座心灯塔,淡淡道:“权力,是当你说‘我在’时,有人听见,并回应你。”
春雷滚滚,冰雪消融。
溪水重新流淌,桃花初绽。
风穿过庭院,吹动檐铃,三短,两长。
远处山道上,一个背着竹篓的孩子踽踽独行,胸前铜牌晃动。他不知为何要前往这座书院,只记得父亲临终前握着他手,一遍遍念叨:
“去找李相国……告诉他,我说‘我在’……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