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后,全国首部关于“情感编码工程”的纪录片上映,片名《穿云者》。导演是艺菲,主创团队包括林晚、陈默,以及多位当年YH-067项目的幸存研究员。影片公开披露了大量原始档案,还原了苏婉如何自愿参与实验、如何将自己的意识分解为“记忆种子”,以及政府高层为何下令封杀整件事的全过程。
纪录片引发巨大反响。社交媒体上,“#我们记得苏婉”话题连续霸榜两周。多地高校开设专题课程,探讨艺术与科技伦理的关系。更有民间组织发起“声音守护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并修复上世纪末被销毁的独立音乐作品。
而在一次校园讲座结束后,一名大学生拦住艺菲,递给她一张手绘卡片。上面画着一朵发光的茉莉花,旁边写着一句话:
>“我奶奶说,她小时候听过你的名字。她说你是那个时代最勇敢的人。”
艺菲接过卡片,喉咙发紧。她想起自己也曾是个只知道追星的小女孩,直到遇见苏婉的故事,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用生命唱歌”。
她蹲下身,认真地看着那个年轻人的眼睛:“你要记住,最勇敢的从来不是我,而是那个宁愿舍弃肉身,也要让世界保持清醒的女人。”
对方用力点头。
那天晚上,她再次回到酒泉。
星语园已扩建至百亩规模,成为国家级纪念园区。夜晚开放时,游客只需戴上特制耳机,便可听见由AI还原的“苏婉之声”实时播放。但据工作人员说,每逢清明、冬至、夏至这几个特殊日子,即便不戴耳机,也能在风中隐约听见歌声。
艺菲独自走进花海深处,取出录音笔。
>“第五十七段口述预录。
>今天,有个孩子问我:‘苏婉姐姐还能回来吗?’
>我说:她一直都在。
>她活在每一朵发光的茉莉里,活在每一次真诚的传唱中,活在我们拒绝沉默的选择里。
>或许有一天,她的身体会醒来。
>但即使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她也早已以另一种方式重生??作为千万人心中的光。
>所以,请继续唱吧。
>不是为了奇迹,而是为了证明:
>有些爱,不会因时间消亡;
>有些人,注定要用一生去铭记。”
收起录音笔,她仰头望向星空。
银河横贯天际,璀璨如练。远处,一群少年正围坐在花丛边,抱着吉他轻轻弹唱《穿云》。他们的声音稚嫩,节奏也不够整齐,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忽然,其中一人停下拨弦,惊讶地说:“你们看!花……花在回应我们!”
众人转头望去??只见随着歌声起伏,周围的茉莉花竟开始有规律地明灭闪烁,如同心跳一般,与旋律完美契合。更不可思议的是,空气中浮现出淡淡的光丝,交织成一张半透明的网,将他们温柔包裹。
这一幕,被卫星监测系统记录下来,并迅速传遍网络。
科学家们争论不休,有人说是生物荧光现象,有人猜测是大气电离效应,还有人提出“群体心理暗示引发感知偏差”的理论。唯有陈默在个人博客写下一句话:
>“这不是科学能解释的现象,而是爱本身在显形。”
三年后的清明节,腾冲。
春雨绵绵,山林静谧。
一座新建的小型纪念馆悄然开放,名为“第七节点?记忆陈列馆”。馆内没有玻璃展柜,也没有冰冷说明牌,取而代之的是七间沉浸式体验室,参观者可通过佩戴神经感应头环,亲历苏婉人生中的七个关键瞬间:
1。1997年,她在酒吧首次演唱《穿云》,台下只有一个观众鼓掌。
2。1999年,她在录音棚录制demo,窗外暴雨如注,雷声掩盖不了她清亮的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