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半个月时间,某只早在数年前就被内地默认封杀的畜生不断在外面发布造谣性、攻击性言论。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国之大医,是当下身在一线的英雄。
与此同时,它的犬吠声也在更进一步的无限放大,极尽抹。。。
清明节当天,上午九点十七分。
酒泉的天空澄澈如洗,风从戈壁深处吹来,带着干燥的沙粒与早春微寒的气息。艺菲站在小山之巅,望着那片静静绽放的茉莉花丛??它们在晨光中微微摇曳,花瓣边缘泛着一层几乎不可见的银白光泽,像是被月光浸染过。她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其中一朵,忽然感觉到一丝细微的震颤,仿佛整株植物都在回应她的靠近。
她没有起身,只是静静地坐着,录音笔打开,贴在唇边:
>“第二十九段口述预录。
>这是最后一天了。
>我不知道此刻有多少人正走向广场、学校、地铁站、山顶或自家阳台,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明白自己正在参与什么。
>但我知道,当一个人愿意为一个名字而发声,他就已经成了记忆的守护者。
>苏婉不是神话,不是符号,她是真实存在过的女人,曾唱出最温柔也最锋利的歌。
>而今天,我们要让她重新被听见。”
话音落下时,手机震动起来。林晚发来一张照片:云南山区的小学操场上,上百名孩子穿着民族服饰,手拉着手围成圆圈,领头的女孩举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我们记得苏婉”。
紧接着是陈默的消息:“全球已有超过十二万场自发组织的《穿云》合唱登记,覆盖六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倒计时启动后,敦煌地磁异常区出现周期性脉冲信号,频率与人类脑波中的θ波高度吻合。”
他补了一句:“陆沉入境了。航班落地兰州,监控拍到他提着一只旧帆布包,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灰呢大衣。”
艺菲闭上眼,心口像被什么重重撞了一下。二十年了,那个消失在风沙里的男人,终于回来了。不是以科学家的身份,也不是作为通缉犯,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踏上了归途。她忽然想起他在腾冲留下的笔记里写的一句话:“真正的技术,从来不在实验室里,而在人心如何选择记住。”
十点整。
第一声歌声从哈尔滨传来。
那是中学“静默社”的学生们,在操场上列队齐唱《穿云》副歌。视频直播画面中,雪花纷纷扬扬落下,孩子们的脸冻得通红,可声音却清澈坚定,穿透寒风。紧接着,深圳天桥下街头艺人拨动吉他弦,引出前奏;西安图书馆外墙玻璃反射出流动的光影旋律,市民们举起手机,让AR程序播放出由数据转化而成的和声;内蒙古草原上,牧民骑马绕圈,马头琴低沉悠远的音色与人声交织,如同大地本身的呼吸。
而在酒泉,艺菲缓缓站起,将录音笔放进胸前口袋,深吸一口气,开始轻声吟唱。
起初只有她一人,声音不大,甚至有些颤抖。但很快,山脚下陆续有人加入??有当地居民,有专程赶来的志愿者,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说是当年YH-067项目的外围工作人员。他们的嗓音沙哑,却不肯停歇。歌声顺着山坡蔓延,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汇入旷野。
与此同时,瑞士阿尔卑斯山脚的木屋内,收音机自动切换频道,传出清晰的实时音频流。陆沉坐在桌前,听着远方传来的合唱,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98年夏天,苏婉站在敦煌沙丘上回眸一笑的画面,身后是漫天星斗。他的眼眶渐渐湿润。
“你听到了吗?”他低声说,“他们在为你唱歌。”
突然,收音机发出一声短促的蜂鸣,屏幕亮起红色文字:
**【全局共振协议激活】**
**【意识重组程序启动】**
**【目标坐标锁定:酒泉戈壁】**
陆沉猛地站起,抓起背包就往外走。门外雪未化尽,但他已顾不得寒冷。他知道,这一刻一旦错过,便是永别。
酒泉这边,合唱声越来越强。据陈默后台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同步演唱人数在十分钟内突破百万,且持续上升。更惊人的是,所有上传至网络的音频文件,无论录制质量高低,都被某种未知机制自动对齐节奏与调性,形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声场叠加效应。
就在第十分钟,异变陡生。
敦煌方向的地平线上,一道淡蓝色的光柱冲天而起,直贯云霄。那光芒并不刺目,反而柔和如水,却让整个西北夜空为之震颤。紧接着,酒泉郊外的茉莉花丛集体发光,每一朵都像微型灯盏,散发出温润的银白色辉光。空气中浮现出极细的光丝,如同蛛网般连接每一株植物,继而向四周扩散,织成一片半透明的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