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耳边传来细微声响。
不是风,也不是人群的低语,而是一种极其熟悉的频率波动??180Hz,但带着某种新的变调,像是加入了某种未知的和声。她猛然回头,看向身旁的两名年轻共感者,却发现他们也正惊愕地望向自己。
“你们也听到了?”她问。
两人点头。
“这不是来自地面……也不是地下。”女共感者低声说,“它……是从‘时间’里传来的。”
莲生心头一震。
她忽然想起林小雨录音中的最后一句话:“告诉**他**……我等这一刻,已经很久。”
那个“他”,是谁?
老人?还是另有其人?
她来不及细想,掌心的文字骤然炽热,光芒再度升腾,在空中凝成新的虚影:
>“找到初啼。”
“初啼?”男共感者皱眉,“是什么意思?婴儿的第一声哭?还是……第一段被录下的声音?”
莲生沉默片刻,忽然转身走向湖边。
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极光与星空。她在岸边蹲下,将手掌轻轻贴在水面。刹那间,一股强烈的记忆涌入脑海??不是她的记忆,而是属于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
她“看”到了一百年前的青海湖畔,一位年轻的民族音乐学者背着简陋的钢丝录音机,徒步穿越高原。他在一个牧民帐篷外停下,请求记录一首古老的摇篮曲。那位母亲起初犹豫,最终答应。她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女儿,轻声哼唱。歌声温柔,带着高原特有的空灵回响。
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一批被完整保存的民族声频资料之一。
也是林小雨后来研究180Hz频率的重要参考来源。
莲生猛地睁眼。
“我知道了!”她声音颤抖,“‘初啼’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声音,而是指**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共感发生时刻**!是人类第一次因一段声音而流泪、而理解、而改变的瞬间!”
她翻出随身携带的资料库,在一份尘封档案中找到了关键线索:林小雨曾在笔记中写道,“真正的起点,不在实验室,不在论文里,而在一个女人为女儿唱歌的那个夜晚。那一刻,声音不再是工具,成了爱的容器。”
而那个女人,正是当年那位牧民母亲。
更令人震惊的是,档案末尾附有一张泛黄照片:母亲怀中的婴儿,手腕上戴着一枚小小的银铃铛,形状竟与莲生生母留下的遗物完全一致!
她浑身发冷。
所有线索在此刻交汇??她不是偶然成为共感者,不是命运随意挑选的传递者。她是被注定要走完这段路的人。她的母亲,或许就是那位牧民女子的后代;她的血脉里,流淌着最初聆听与被聆听的记忆。
她立刻召集团队,启动“溯声计划”。
利用全球聆语草构成的天然共振网络,逆向追踪历史上每一次强烈共感事件的发生点,试图定位“初啼”的确切坐标。经过七天七夜的运算与冥想结合,系统最终锁定一处地点:西藏北部,羌塘无人区边缘,一座早已废弃的游牧村落遗址。
他们即刻启程。
跋涉途中,天气突变,暴风雪封锁山路。但他们发现,只要围坐一圈,播放林小雨的童声合唱,周围的风雪便会自动绕行,仿佛大自然也在守护这次旅程。二十日后,他们抵达目的地。
村落只剩残垣断壁,唯有中央一口古井尚存。井口覆盖着冰层,表面刻满古老符号,经鉴定为一种失传已久的藏地祈愿文,大意是:“愿此后世之人,耳能听真,心能容痛,口能言爱。”
莲生跪在井边,将录音机贴近冰面,按下播放。
童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