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文于简牍之上,本少有句读,全赖读书之人自行辨解断句。此亦是《礼记》中所言‘一年视离经辨志’之真意——考察学子能否为经典断句自洽,明其志趣。”
“正因彼此断句不同,对圣人之言的理解便可能南辕北辙,由是才衍生出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之异,乃至马季长公,郑康成公诸贤达注经立说,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可见,句读之事,实关经义之根本,不可不察,亦不可固守一途。”
荀衍及在场众人闻言,纷纷陷入沉思,觉得张梁所说,确实切中了历代经学争论的一大要害。
荀衍问道,“若依三郎之见,此困局可有良法化解?总不能人人皆凭己意裁断经义。”
张梁早有所备,笑道,“确有一法,或可助益。”他随即示意一旁的赵雷,从他随身的箱箧中取出一本线装书册。书页崭新,封面上赫然写着《三字经》。
“此乃《三字经》,为学童开蒙之书,”张梁将其展开于众人面前,“其内容浅显,姑且不论。请诸位细看其间这些微小符号。”
众人好奇地围拢过来,只见字里行间,确有若干形态奇异的点划符号:有“、”,有“。”,有“?”,也有“《》”,林林总总,约有数十种不同符号。
张梁解释道:“此乃标点符号。其用在于明确文句之停顿、语气与层次等多重含义。譬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辅以此等符号,则其意豁然开朗,后人诵读,便不易产生歧义。如此,或可稍减因句读之差而引发的经义纷争。”
他拿过纸笔,在纸上将各种标点符号指代的不同含义一一注明。众人初见这等巧妙设计,不仅对《三字经》本身的内容与形式啧啧称奇,更为这些标点符号感到震惊。它们如同无声的向导,使文意脉络清晰可辨,不再向从前那般,全凭老师教导与自己体会,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
荀彧凝视书册片刻,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叹道:“妙哉!标点符号,虽细微如尘,却有如点石成金,令幽深文意瞬间豁然开朗,一看便知。若能将此法推而广之,于典籍训诂、文章传习而言,实乃善莫大焉,功在千秋!”
就连刚才心存疑虑的荀衍,也不禁由衷地佩服,“若果真能借此统一句读,明断经义,减少无谓之争,实是惠及士林之盛举。三郎之思虑深远,见人之所未见,在下佩服。”
张梁点头,目光却不自觉被荀彧身后一名少年所吸引。
那人正是男装打扮的荀颍,不像昨天一身玄黑袍服,穿着与荀彧一般无二的青色文士服,身量略显纤细,却掩不住眉眼间的清柔之气,在周遭一群郎君中,宛如青竹丛中一株悄然含秀的兰草。
见张梁望来,她顿时有些慌乱,下意识地微微垂下眼睑,试图避开视线,那白皙的耳廓却不受控制地漫上一层浅浅的绯红。
昨天在宴席上隔得远,下午钓鱼时又是逆光,张梁没能看清荀颍全貌,只觉得这颍公子眉清目秀。今天在晨光下近距离相见,但见其皮肤白皙细腻,五官精致柔和,竟有一种难言的秀美。
可惜了,是个男的。张梁心下不由暗叹一声,略感惋惜。
张梁按下心中那丝惋惜,向荀颍客气地打招呼:“荀兄弟,今日怎不见采儿与你一同过来?”
荀颍闻声,抬眼快速看了张梁一下,复又微垂眼帘,轻声细语地答道:“有劳公子挂心。采儿昨日贪玩,夜里追扑流萤,又缠着人讲故事,睡得迟了,此刻还未起身呢。”她的声音清润柔糯,与未成年的荀彧也略显不同。
她顿了顿,似乎觉得说得不够周全,又补充道:“依着她平日的性子,怕是要赖床到日上三竿,待到午间时分才会过来。”言语间流露出对妹妹的几分无奈与宠溺。
晨光柔和地映照在她细腻的脸颊上,更显得他肤色莹白,神情温婉。
此时,众人己大致传阅完那本《三字经》,荀衍由衷赞道:“三郎,你这留侯纸己是精品,装订成册,更是雅致。这书中文字,词句简短,却暗藏典故,更是开蒙利器。”
另一位不知名学子望向赵雷的箱箧,好奇地问道:“不知公子此番游学,除这《三字经》之外,是否还携有其他书籍,可让我等一饱眼福?”
张梁闻言,欣然应允。他伸手进箱箧,从中陆续取出十余册装帧好的书籍,整齐摆放在案上。
众人一看,不仅《论语》、《孟子》这些西书五经赫然在列,更有《九章算术》、《留侯算经》等术数算学专著,以及他自己的“在岳之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