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点点头:“若是他们真能学到榆树湾奇淫技巧之术,能帮朝廷做出榆树湾奇物来,就算是择其骨干,改其匠户为吏户,又有何不可?彦演,你可以跟他们说,这是本官许他们的前途。”
堂堂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许一介小小工匠一个前途……这是多大的机缘。
这可不仅仅是一人享福,而是以后祖祖辈辈,都是吏户了。
这样改变家族命运的人,在族谱中都是要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过年过节,都是要额外享受香火的。
大明自开国至今,就实行户籍制度,把子民严格划分户籍,身份等级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难怪杨鹤会有这种高高在上,恩赐的念头。
择其骨干……
洪承畴却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杨鹤话里的关键词语。
杨鹤每天读《榆树湾日报》,用词也受到了影响。
“骨干”这一类的词,是《榆树湾日报》中经常出现的。
杨鹤现在说“择其骨干”,言下之意,并没有打算把所有派出来的工匠,户籍提为吏户。
洪承畴可是知道,那些派出的工匠,在见识了榆树湾的繁华之后,定然会心思浮动。
事实上,派出的那些工匠,已经有一多半失去联系了。
洪承畴严重怀疑,他们已经投了榆树湾。
即便是朝廷的“吏户”,在这些见过世面的工匠面前,也未必有太大吸引力。
唯一吸引工匠们的,就是一旦改为吏户,以后子子孙孙都是吏户,都可为吏,对于小民百姓来说,算是人上人了。
而匠户,可是连民户都不如,处处受人歧视的。
洪承畴皱了皱眉,最终没有再多提什么要求,只是朝着杨鹤拱拱手,说一声督师仁义。
杨鹤是个很执拗的人。
就如他当初坚持“以抚为主,剿抚并用”的平贼策略一般。
洪承畴知道,以抚为主,对流贼是没用的。
要想彻底平定陕西贼患,唯有用最严厉的杀戮手段,凡是从贼者,一律诛杀。
一旦为贼,尝到做贼的甜头,谁还愿意做回老百姓,辛辛苦苦,面朝黄土背朝天,连饭都吃不饱?
更何况,朝廷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良田来安置归降的流贼,他们迟早降而复叛。
可无论洪承畴如何解释,杨鹤都是不听。
洪承畴知道其中原因,无非按照文人士绅的观点,杀降是不祥的。
那些流贼,无论怎么说都是大明百姓。
杀流贼头目,没人会说什么,那是大功。
但是,如果杀普通流贼,尤其是投降之后的普通流贼,那就是“不仁”,是跟儒家学说背道而驰的。
事后会被其他士绅弹劾,会成为人生的污点,以后仕途会受到影响。
这也是杨鹤以前不喜洪承畴的原因。
洪承畴一直劝他,对流贼不能有任何仁慈,要尽力诛杀。
这不是陷他于不仁之地吗?
简直是居心叵测。
至于流贼降而复叛,糜烂数省之地,无数无辜百姓受牵连……那就不是那些士绅们该考虑的问题了,他们又不是神仙。
哪个城池被流贼攻陷,那就是当地守军和官员做事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