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刘备脸上,沉声道:
“上策,借商贾之力,行普惠之实!”
他稍作停顿,解释道:
“东莱濒海,本有海盐之利,商路初通。”
“可使君出面,或由郡府暗中支持,”
“寻一二信得过的豪商巨贾,将此新犁图谱,大量抄录,连同熟谙制器的工匠,分赴青、徐、兖、豫,”
“乃至荆州、扬州等腹心富庶、农事为重之州郡!”
“商贾逐利,见此省力增效之神器,必知其中大利,定然不遗余力。”
“其渠道广布,运转迅速,远非官府文牍往来可比。”
“如此,则消息随商队不胫而走,新犁借市井流通天下。”
“快则今冬明春,慢则一载之内,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必有无数农户能用此新型!”
“且口口相传,效仿者众,则不出三五年,天下农人尽知此犁之妙,亦尽知使君造型之德!”
“此乃不推而广,不令而行之法也!”
“妙啊!”田丰首先击节赞叹,
“公与此策,公私两便!
既全主公仁德之心,又能以最快速度惠及天下农人,还可借此扬我东莱美名,吸引更多流民贤士!”
“丰附议此上策!”
孙乾也点头道:“乾在郑师门下时,亦知商贸流通之速,有时确胜官府公文多矣。”
“只是,需谨防奸商借此囤积居奇,抬高型价,反使贫苦农户无力购买。”
沮授颔首:“公?所虑极是。”
“故需由郡府定一指导售价,严禁暴利;”
“同时,我东莱官方推广之犁,务必质优价平,以为标杆,则奸商难以为继。”
“妙啊!”孙乾抚掌赞叹,
“沮公此策,可谓立足根本,放眼四方。若论商贸。。。。……”
他顺势接过话头,向刘备拱手:
“主公,乾在北海时,曾闻徐州东海糜氏,乃天下巨贾,其家主糜竺,仁厚豪迈,尤擅货殖之道。”
“若能以新型为质,邀糜氏前来,或可建立长久商道,不仅可我之物产,亦可购我之所需。”
简雍也立刻补充道:
“主公,还可联络苏双、张世平二位义商。”
“他们熟悉北地马市,若能请他们携良马而来,正好可补充我军骑兵所需。”
显然,众人都颇为赞同沮授的第三条计策。
见无人反对,都将视线投向刘备。
而刘备听着沮授条分缕析的三策,眼中光芒越来越盛。
他目光扫过田丰、孙乾等人,见他们亦面露赞同之色,这才缓缓开口:
“公与先生三策,可谓老成谋国,思虑周详。下策如陷泥潭,确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