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月后,西南山区某小镇文化站。
一台老旧投影仪吱呀运转,将画面投在斑驳的墙上。十几个村民围坐一圈,中间摆着几盘自家炒的花生和红薯片。屏幕上正播放《我不完美》第一季第三集。
镜头先是切入东北雪原,一位下岗工人蹲在结冰的湖面凿洞钓鱼,自言自语:“去年厂子没了,老婆也走了。有人说我该自杀,我觉得……再等等吧。等春天来了,说不定能租条船,搞点生态旅游。”
画面切换到深圳城中村,一个外卖骑手在暴雨中摔了一跤,爬起来继续跑,喘着气说:“我妈问我为啥不找个稳定工作。我说稳定救不了她化疗的医药费。”
最后一幕,是云南山村小学的孩子们围坐在篝火旁,轮流讲述自己“最丢脸的一天”。有个男孩红着脸说:“我上次考试全班倒数第一,躲在厕所哭了半小时。但我妈没骂我,她说,哭完记得吃饭。”
放映结束,屋里静了几秒,随后爆发出掌声。一位老大娘擦着眼角说:“原来别人家孩子也挨骂,也考砸,也想逃。”
站长老李激动地站起来:“咱们也可以投稿!我家闺女去年高考失利,后来去学裁缝,现在开了个小店,日子过得挺踏实!这种事,值得让人知道!”
当晚,小镇的微信群炸了锅。十几条短视频陆续上传,配文清一色写着:“我不完美,但我活着。”
而这些内容,几乎在同一时间被自动同步至《我不完美》全球共创平台,经算法筛选后,整合进下一集预告片,在数百个城市广场、地铁站、乡村礼堂同步播放。
---
与此同时,城市另一端。
一家顶级公关公司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大屏幕上滚动着舆情数据图,《我不完美》上线七天,用户生成内容突破百万条,平均观看时长超过四十二分钟,社交平台讨论量碾压同期所有明星综艺。
“这不对劲。”总监皱眉,“它没有营销套路,没有爆点冲突,甚至没有主持人引导情绪。可人们就是愿意看,愿意参与。”
旁边助理低声汇报:“监测发现,平台上87%的内容都包含‘失败’‘迷茫’‘被误解’等关键词。但结尾几乎都会加上一句类似‘但我还在’的话。”
“他们在构建一种新信仰。”角落里的策略顾问突然开口,“不是信某个神,而是信‘继续前行’这件事本身。”
总监冷笑:“荒唐。这种东西能持久?等热度过去,大家还是会回归轻松娱乐。”
顾问摇头:“你不明白。这不是娱乐,是疗愈。现代人早就厌倦了被灌输‘你要成功’‘你要快乐’。他们需要的是??有人敢说‘我也撑不住了’,然后依然站着。”
会议结束后的深夜,这位顾问独自留在办公室,翻看着一条来自西北牧民的投稿视频:男人坐在帐篷前,怀里抱着熟睡的孩子,背景是漫天星斗。他说:“去年冬天狼群袭击羊群,死了三十多只。我恨老天不公平。但现在想想,要是没有那次灾难,我不会学会修太阳能板,也不会认识隔壁村教物理的老师。也许痛苦不是惩罚,是提醒你??该换条路走了。”
他默默点击了“推荐至首页”,又打开私人账号,发布了人生第一条UGC视频:
“我是林远,从业十二年,策划过二十场万人级明星演唱会。但我从未告诉客户,每次庆功宴上,我都想躲进洗手间哭一场。因为我讨厌自己在帮世界制造虚假的光鲜。今天,我想试一次真实的表达。”
视频发布三小时,转发破十万。
---
沙漠深处,源核坟场边缘。
林默蹲在地上,用炭笔在沙地上画着什么。苏瑶走近一看,竟是九个节点的连接拓扑图,但与之前的中心辐射结构完全不同??这一次,每个点都与其他多个点相连,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
“你在设计新协议?”她问。
“不是协议,是生态。”林默抬头,“以前我们以为要摧毁系统才能自由。现在才懂,真正重要的是让每个个体都能成为节点,既能接收,也能输出。”
他指向图中一处:“你看,当一个人分享真实经历,不只是释放情绪,更是在为他人提供精神坐标。别人看到‘原来你也这样’,就会减少孤独感,增强行动勇气。这就是去中心化的共鸣网络。”
苏瑶忽然想到什么:“就像那些孩子摇铃……他们不是在召唤你,是在确认彼此的存在。”
“对。”林默微笑,“铃声从来不是信号,是回应。”
就在这时,陈岩匆匆赶来,脸色异常。“出事了。守心联盟启动了‘影子计划’??他们找到了七个与你高度相似的基因候选人,正在进行记忆植入和人格模拟。”
“想再造一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