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吏点头登记,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似有赞许之意,随即转身离去。
苏录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坐一日的筋骨,背上考篮,缓步走出考棚。
夕阳正落在贡院高墙之上,金红色的光芒洒满青石甬道,仿佛铺就一条通往仕途的金光大道。风吹动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像是某种古老的祝福。
他没有回头。
身后是九千余名考生的挣扎与希望,是八股文章堆砌起的精神牢笼,也是无数寒窗苦读换来的命运转折点。而前方,等待他的不只是放榜那一日的喧嚣,更是未来如何践行今日笔下所书的理想。
夜宿客栈,苏录并未急于歇息。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册子,将今日两道题目的心得重新梳理一遍,尤其着重记录下自己对“伪恭伪俭”的反思。他知道,这场考试虽已结束,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翌日清晨,消息便传遍省城。
头场试题难度适中,然能完整写出两篇合乎程式的佳作者不足三成。多数人困于《恭者是侮人》一句,不解“恭”何以成“侮”,误以为孟子否定恭敬之道,因而立论偏颇,甚至曲解圣贤本意。更有甚者,将“俭者是夺人”解释为节俭会导致贫穷,荒谬至极。
唯有一份答卷引起考官集体瞩目。
该卷不仅破题精准,承转流畅,八股结构严谨如铸,更在结尾处提出“矫恭伪俭之弊”,直指当前吏治隐患,言辞恳切而不失分寸,堪称“经世致用”之典范。
钟钧承阅后拍案称奇:“此子不但通经,更能通世!非但知书,且识时务。若非苏录,当属何人?”
大宗师览毕,久久不语,良久方道:“昔年欧阳永叔见苏子瞻策论,叹曰‘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今观此卷,吾亦有此感焉。”
遂密令誊录官将该卷单独封存,不予弥封,预备放榜时亲自召见。
三日后,二场开考。
内容为五经义一道、诏诰表判各一道。苏录抽得《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一句为题。此句意为:权高位重的太师啊,百姓都仰望着你的一举一动。仍是关乎为政者风范的主题,与头场遥相呼应。
苏录心领神会,不再拘泥于章句训诂,而是结合历代权臣兴衰,论述“上行下效,风化所系”的道理。尤其引用唐代李林甫、宋代蔡京之事,警示“一人贪戾,万民受害”,强调领袖人物必须以身作则,方可引领风尚。
判语一道,则模拟审理一起“豪强侵占学田”案件。苏录判词条理清晰,援引《大明律》与《朱子家礼》,既依法裁断,又寓教于罚,主张将没收田产改建义塾,供贫寒学子就读。主考官批曰:“法理兼备,仁心流露,真宰相之器也。”
三场策问,问及“如何振兴地方教育”。
苏录洋洋洒洒三千言,系统提出“三本四维”之说:以师资为本、教材为本、经费为本;以德行、经术、实务、体魄为四维培养目标。并建议设立“乡学巡查使”,定期考核教师水平,防止庸师误人子弟;又提议由官府牵头编纂通俗易懂的《童蒙劝学歌》,用俚语传唱圣贤之道,使之深入民间。
此文一出,满座惊叹。
大宗师连夜召集副主考、同考官共议,一致认为:“三场所作,环环相扣,皆围绕‘为政在人’展开,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方案,非寻常腐儒可比。此生必取,且当列前茅。”
放榜当日,晨雾未散,贡院门前已是人山人海。
锣鼓声起,报录人高唱:“第一名,苏州府吴县苏录!案首!”
人群轰动,欢呼如潮。
胡大厨早早守在街口,一听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场掏出怀中酒壶,仰头灌了一口,大声笑道:“我家少爷果然成了!回去杀鸡炖肘子,庆功三天!”
干娘站在门口槐树下,双手合十,喃喃念佛,眼角湿润。
而苏录本人,接到捷报后只是微微一笑,拱手谢过报子,便转身回屋,取出父亲遗留下的旧书箱,郑重地将秀才凭证放入其中。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从此以后,他不再是只为功名而读书的寒门子弟,而是一名肩负社会责任的士人。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将影响现实;他肩上的每一分荣光,也都意味着更深的担当。
夜深人静,他独坐灯下,翻开《论语》,目光停在一句话上: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窗外,月光如水,洒落庭院。
远处传来更鼓声,一声接着一声,悠远绵长,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不变的读书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