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末尾附有一段录像截图:浓烟滚滚的教学楼内,一群学生呆立原地,耳边循环播放着温柔女声:“不要怕,这不是真的。闭上眼睛,重新开始。”
而真正的火灾,就在此刻发生。
林小满看着这些资料,手指冰凉。
原来那场大火,并非意外失控,而是实验的**最终验证环节**。
他们故意让系统崩溃,只为测试??当规则失效时,人类是否会本能地选择遗忘?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还有人记得墨墨。
因为还有人在树下埋下纸条。
因为还有人,在雨夜里看见黑色爪印,依然愿意说一句:“你也在看着吧?”
一周后,四人再次回到旧校址。
樱花树下已不再是荒芜模样。不知是谁发起的行动,树周围铺上了石板,挂满了风铃与纸飞机。每一片叶子上似乎都承载着一段未曾言说的故事。
他们带来了一块铜牌,上面刻着:
>**“致所有未被听见的声音”**
>
>??这里曾试图让人遗忘,但我们选择记得。
周默负责安装,苏晓拍照记录,李砚秋在一旁绘制壁画:一棵巨大的樱花树扎根于数据废墟之上,枝干伸展,化作千万条信息流,连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
林小满则蹲在树根旁,打开一个新的玻璃瓶。
里面装着三样东西:
一是那张写着“妈妈骗了我”的纸条;
二是她亲手抄写的《ProjectSakura》摘要;
三是从便利店门口采集的一小片干涸水迹??那只爪印最后消失的地方。
她轻轻将瓶子埋进土里,低声说:“这一次,轮到我们来守护记忆了。”
忽然,一阵风掠过。
树叶沙沙作响,几片花瓣飘落,恰好落在她肩头。
她抬头望去,阳光穿过枝桠,洒下一地斑驳光影。
恍惚间,她仿佛看见一道黑色身影跃上高墙,回头望了她一眼,随即消失在晨光之中。
她笑了。
当天晚上,社区写作班举办首次线下分享会。
地点就在一家废弃书店改造的文艺空间。报名人数超过三百,挤满了整栋楼。许多人带着笔记本、录音笔,甚至自制展板而来。
第一位上台的是个戴眼镜的女生,声音很轻:
“我从小就被诊断为‘妄想症’。因为我总说自己看见同学被老师拖进地下室……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我不是病了,我只是太早看见了不能看的东西。”
第二位是个中年男人,穿着工装裤:
“我儿子五年前在学校跳楼。学校说是抑郁症,可他在日记里写,每天都要被迫对着APP念‘我很幸福’。不念,就不给饭吃。”
第三位,竟是当初给他们提供线索的那位退休教授。
他拄着拐杖走上台,全场寂静。
“我参与过实验设计。”他说,“我以为我们在拯救社会。可当我看到那只猫宁可被烧死也不肯闭嘴时,我才明白??有些痛,不该被消除。它提醒我们,什么是人性。”
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