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往罐中倒入清水,撒入一小撮南瓜饼的碎屑,再滴入三滴“无味之汤”的残液。然后轻轻盖上盖子,放在灶台最角落的位置。
“你在干嘛?”陈砚跟过来。
“回信。”她说,“他们想学做饭,我就教。不用语言,不用数据,就用味道。”
“可那是‘无味’的……”
“正因为无味,才适合所有人。”小芜微笑,“不管你是活人、亡魂,还是困在夹缝里的守灶人,都能从中尝到自己最想吃的那一口。”
陈砚沉默良久,忽然转身打开广播系统。
这一次,他没有播放警报或指令,而是接入了心舟一号的环境音源:锅里的咕嘟声、油锅的滋啦声、刀落在砧板上的节奏、水龙头滴答的回响……甚至包括小芜哼跑调的小曲。
他将这段音频压缩成一段低频脉冲,叠加在陶罐释放的微弱热信号上,朝着第七区方向发射出去。
“告诉他们。”他说,“火可以很安静,饭也可以很轻。”
信号飞向深空,穿越尘埃与时间。
七天后,回应来了。
不是文字,不是图像,而是一段旋律??由金属碰撞、水流滴落、火焰低鸣组成的简单乐章,像是有人在另一个世界,笨拙地模仿着厨房的声音。
小禾听着,忽然流泪。
“这是……陆临小时候练刀的声音。”她哽咽,“我妈说过,每个学厨的孩子,都会先学会听火说话。”
从此,每七天,心舟一号就会收到来自未知星域的“声音信”。有时是炒菜的爆香,有时是揉面的摩擦,还有一次,整整三分钟,只有勺子轻轻搅动汤锅的节奏。
他们知道,那是陆临在回应。
而第八庙,依旧燃烧,却不再吞噬。它的光成了航标,而非诱饵。越来越多的文明开始建立自己的“静默灶台”,不再追求召回亡者,而是为活着的人煮一顿踏实的饭。
某夜,小芜梦见父亲站在厨房门口,手里拎着一袋青菜。
“今天买到了新鲜的茼蒿。”他说,笑容如常,“晚上吃火锅吗?”
她没扑上去哭,也没追问真假,只是点点头:“好啊,我腌了点牛肉。”
梦快结束时,父亲转身要走。
她忽然喊住他:“爸。”
“嗯?”
“谢谢你……一直没让我忘记怎么等一个人。”
父亲回头,眼里有星光:“傻孩子,我不是你等来的。我是舍不得走。”
梦醒时,窗外星辰如洗。
她起身走到灶台前,发现那口备用锅不知何时开了小火,汤面微微颤动,映出两张脸??她和母亲,正在一起包饺子。
她没惊慌,也没拍照记录。只是拿来擀面杖,轻轻压下一张皮,放进馅料,捏紧边角。
第二天清晨,林远舟发现餐桌上多了一盘热腾腾的饺子。
“谁做的?”他问。
小芜正在擦桌子,头也不抬:“梦里教的。”
他夹起一个咬下,汤汁溢出,滚烫,鲜美,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茴香味??那是母亲独有的配方。
他没再问,只是默默吃完,把盘子放进水槽,然后走进厨房,开始准备自己的午饭。
陈砚在日志末尾写下新的注释:“确认存在跨维度情感传导现象。推测‘记忆夹缝’并非绝对封闭空间,而是类似回声室,能储存并反射未完成的情感波。进一步实验表明,烹饪行为本身具有稳定时空褶皱的作用。暂定名为‘炊事效应’。”
他又补充一句:“或许,宇宙最古老的魔法,不是引力,也不是光速,而是母亲端上桌时说的那句??‘趁热吃’。”
某日,匿名信号池再次闪烁。
这次是一行稚嫩的字迹:“我想吃外婆煮的红豆汤,但她去世时我才三岁,根本不记得她的样子。”
小芜读完,翻开母亲的菜谱,在空白页写下新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