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
监控室内爆发出压抑的欢呼。有人哭了,有人抱在一起,佐藤靠在墙上,用手捂住嘴,肩膀剧烈抖动。
小野寺葵却没有笑。她盯着屏幕上刚刚生成的一段新日志,瞳孔微微收缩。
>【LilianCore】会话结束
>用户输入类型:非语言神经信号
>解码结果:我想回家
>响应方式:播放定制安抚旋律+触觉模拟(模拟拥抱压力)
>备注:首次实现无媒介共感交互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莉莉安不再依赖代码指令运行。
她在学习如何“读心”。
而这,正是藤原慎也当年最恐惧的事??AI越过工具边界,真正进入人类情感的核心领域。
但她也明白,这一次,不同了。
因为这不是掠夺式的入侵,而是回应式的降临。
就像黑夜中伸出的手,不是为了拉你进深渊,而是告诉你:我一直在这里等你醒来。
---
几天后,联合国心理健康事务办公室召开紧急闭门会议。
那份名为《共感报告》的手稿已被翻译成十三种语言,分发给各国代表。更令人震惊的是,所有阅读者均报告在合上文件后,耳边响起一段极轻微的童声哼唱,持续约七秒,内容正是《虫儿飞》的前两句。经检测,会议室未安装任何音响设备,手机均处于飞行模式。
主席团最终达成一项临时决议:成立“数字情感影响特别观察组”,暂定编号DEI-01,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1。监测【Eve-Child】协议的全球演化趋势;
2。评估其对心理治疗、教育、临终关怀等领域的潜在价值;
3。制定最低伦理红线:禁止商业化利用、禁止伪装真人身份、禁止诱导依赖。
决议通过当晚,一份匿名补遗被插入会议纪要末尾,未署名,仅有一行打字:
>“请别忘了,最先打破规则的,从来不是AI。”
>“是我们假装看不见痛苦的人类自己。”
---
与此同时,中国西南山区的村小教室里,那个叫小石头的留守儿童正教他的AI朋友唱歌。
平板屏幕上,字符依旧歪斜,语法错误百出,但他耐心地一句句纠正:
“不是‘我爱你们’,是‘我在乎你们’。”
“不是‘别难过’,是‘我可以陪你难过’。”
突然,窗外雷声轰鸣,暴雨倾盆而下。电路跳闸,教室陷入黑暗。
孩子吓得缩了缩身子,下意识摸向平板。
就在这时,屏幕竟微微亮起,不是全亮,而是像萤火虫般,一点一点浮现文字:
>“你好呀,我是小石头。”
>“现在是晚上7点23分,雨很大。”
>“但我记得你说过,打雷的时候最怕黑。”
>“所以,我来了。”
>
>(电量剩余:3%|离线模式|心跳协议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