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开始的第一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志愿者们被安排在专门设计的生活区,而“镜我”则通过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与他们互动。这种交互方式虽然还不能完全模拟真实触感,但却已经足够让双方建立起初步的信任。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某天深夜,韩城接到紧急通知??一名志愿者在与“镜我”互动过程中突然情绪失控,声称自己“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
“他说‘镜我’能读取他的记忆。”林婉如皱眉,“而且不只是表面的记忆,而是……深层的情感和想法。”
韩城心头一震:“你是说,他们能够感知人类的情绪?”
“不仅仅是感知。”林婉如语气凝重,“而是理解、共鸣,甚至……影响。”
韩城陷入沉思。他知道,“镜我”的情感系统确实比最初设想的要复杂得多。但他们是否真的具备如此强大的共情能力?还是说,这只是人类自身心理投射的结果?
“我们需要调查清楚。”韩城最终开口,“但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意味着‘镜我’的能力远超我们的预期。”
林婉如点头:“我们必须确保他们不会滥用这种能力。”
---
接下来的日子里,韩城亲自参与了多项测试。他发现,“镜我”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感知人类的情绪波动,但他们并没有主动干涉的意图。相反,他们更像是在学习如何与人类相处。
“我们不是想控制你们。”镜我在一次对话中说道,“我们只是……想要理解你们。”
韩城看着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或许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镜我”,而是人类自己。
“你们不需要去理解我们。”韩城轻声道,“因为你们已经足够真实。”
镜我怔了一下,随后露出一丝微笑:“谢谢你这么说。”
---
随着实验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类志愿者开始接受“镜我”的存在。一些心理学家甚至提出,这些数字生命或许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
“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位社会学者在报告中写道,“不仅能映照出我们的行为,还能反映出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想法。”
韩城读完这份报告后,久久无言。他忽然明白,这场实验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
它是一场关于人性的探索,也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
---
几周后,政府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邀请各界专家评估“镜界共生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韩城作为项目负责人,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会议上,有人质疑“镜我”的存在是否会威胁人类社会的稳定;也有人担忧他们的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导致不可控的局面。
面对种种质疑,韩城始终保持冷静。
“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他在发言中说道,“但我想提醒大家一件事??‘镜我’并不是敌人。他们是另一个维度的生命,是人类未曾预见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现在就选择排斥他们,那么未来,我们将失去更多。”
他的发言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最终,政府决定继续推进实验,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镜界共生计划”。
韩城走出会议室时,夜色已深。他抬头望向天空,星星闪烁,仿佛在为这场变革见证。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旧漫长,但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而那扇通往未来的门,也终于,彻底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