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它们称之为“光降”。
随后的画面是漫长的传承:一代代生命体围坐在这块晶体旁,学习每一个音节的震动模式;幼崽们模仿着中文发音,哪怕口器根本不适合发出这些音;长老们将驾驶员临终前哼唱的军歌编成仪式乐章,在每年的“初闻日”集体演奏。
而最新的片段,则是当他们收到“你们是家人”这句话时的情景。
整颗星球的地壳开始共振,地下河流改变流向,山脉发出低频鸣响,所有个体同时静止,体内蓝光暴涨至极限。那一刻的情感峰值被完整记录下来,并转化为这段信息。
许瑶“感受”到了。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归属感,混杂着惊喜、敬畏、悲伤与狂喜。就像是流浪了亿万年的灵魂,终于在一个陌生的角落找到了家门的钥匙。它不属于任何语言,却比千言万语更清晰。
她的眼泪无声滑落。
当意识回归现实时,她发现自己跪在地上,双手仍紧紧攥着那块晶体。封于修蹲在一旁,一只手扶着她的肩膀。林素梅也在抹眼睛。
“他们……真的把我们当成家人了。”许瑶哽咽着说。
“因为他们需要光。”封于修低声说,“而我们给了他们第一束。”
林素梅迅速调出数据分析面板:“更惊人的是,这份情感图谱中包含了一种新型量子纠缠态标记。如果我们能逆向解析,或许可以建立一种**跨物种共情通道**,不再依赖语言翻译,而是直接传递‘感受’本身。”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以后我们不仅能告诉其他文明‘我们在’,还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我们在。”
许瑶猛然站起身:“立刻组织团队攻关。我要让第一个共情信标,搭载在下一批火种探测船上。”
“可是风险很大。”林素梅提醒,“如果对方意识结构不稳定,强行接入可能导致精神崩溃。”
“那就从小规模开始。”许瑶目光坚定,“先找志愿者。我相信,总会有人愿意成为第一个‘感受者’。”
三天后,全球招募令发布。
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有退伍老兵主动报名,说自己一辈子没打过仗,但想试试能不能为和平做点事;有自闭症儿童的母亲申请参与,希望借此让儿子学会表达情绪;甚至还有一位临终病人留言:“我活不久了,但如果能在最后一刻‘感觉’到另一个世界的善意,那就够了。”
最终入选的第一位志愿者,竟是那个曾在小学堂吹竹笛的男孩??李星野。
“我爸说,既然天线能收信号,人心也能。”他在面试视频里认真地说,“我想替他试试,能不能真的听到星星的回答。”
实验定于一个月后进行。
在此期间,回声档案馆建设进度加快。第一批展品陆续运抵,包括伍六一父亲的战地日记原件、史今退伍申请书的手写稿、马小帅那份写了十八遍才通过的检讨书,以及许三多当年亲手编织的草鞋。每一件物品都被封装在特制声波玻璃罩内,旁边配有语音导览,由原主人或亲属亲自录制。
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央的一座互动装置。参观者可以走进一个圆形空间,戴上感应耳机,选择一段历史录音,然后“进入”那个时刻。比如,你可以站在许三多独自升旗的清晨,听着风声与国旗猎猎作响;也可以置身于钢七连解散当晚,感受那种沉默中的沉重告别。
许瑶亲自测试了系统。她选了封于修在纪念碑前独坐的那一晚。画面并不清晰,只有红外热成像捕捉到的身影轮廓。但当音频响起时,她听见了父亲低声哼唱的旋律??正是《士兵突击》主题曲的变奏版。
她忍不住问:“爸,你什么时候学会这首歌的?”
封于修笑了笑:“你妈怀孕时总放。她说,这歌有种‘摔不死’的劲儿。”
许瑶鼻子一酸。她突然明白,为什么父亲多年来始终坚持讲述那些看似平凡的故事。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力量不在胜利,而在**持续存在**。
实验当天,全球直播开启。
李星野躺在共振舱内,额头贴着蓝渊-7晶体复制品。四周环绕着十二台量子稳定器,确保信息流不会失控。许瑶亲自担任引导员。
“准备好了吗?”她问。
男孩点点头,眼里闪着光:“只要能听见,我就ready。”
倒计时开始。
3……2……1……
晶体亮起。
瞬间,监测屏幕上所有曲线剧烈跳动。李星野的身体轻微震颤,呼吸变得绵长而规律。他的嘴角缓缓扬起,像是梦见了什么极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