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不确定,但我们查到一封匿名信,内容提及书院暗中联络外藩,意图颠覆朝廷。”沈先生神色凝重,“此罪名一旦坐实,不仅书院会被彻底铲除,连所有讲师与学生都将被株连。”
黛玉眉头紧锁:“这不是普通的诬陷,而是蓄意构陷。”
“正是。”沈先生点头,“我们猜测,幕后之人极有可能是当今礼部尚书周大人。”
黛玉心中一震:“周大人?”
“是的。”沈先生叹道,“此人素来忌惮民间讲学之风,认为这是动摇朝廷根基之举。他早年便主张严控书院,此次借机发难,显然是想借此机会彻底打压异己。”
黛玉沉思片刻,缓缓道:“我不能让这些人蒙冤。”
“林小姐,此事非同小可。”沈先生劝道,“若您贸然出面,恐怕也会被牵连。”
“我知道。”黛玉淡然一笑,“但我既然来了,就不会退缩。”
她开始调查此案,走访书院旧友,查阅过往讲学记录,试图找出真正的证据。
数日后,她在一间废弃的藏书阁中,发现了一本账簿,里面详细记载了书院历年来的收支情况,以及与各方讲学者的往来书信。
她仔细翻阅,终于在一封信中发现了关键线索??一封来自岭南的信件,署名正是宝玉。
信中提到,他曾与江南书院有过几次学术交流,并建议书院设立“梦觉讲席”,以推广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
黛玉看完信,心中一动。
她立即联系宝玉,请他设法协助澄清真相。
不久后,宝玉果然亲自赶来,带来了他在岭南的讲学记录,以及多位士人的证词,证明书院并无任何反叛之意。
与此同时,黛玉也找到了那位匿名信的撰写者??一名被收买的书院前职员,在金钱诱惑下出卖了书院。
在多方努力下,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书院得以平反,重新开放。
黛玉站在书院门前,望着那块重新挂起的匾额“梦觉堂”,心中百感交集。
“原来梦醒之后,我们依然可以做些什么。”她低声自语。
宝玉站在她身旁,轻声道:“你做到了。”
黛玉回头看他,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谢谢你一直陪着我。”
宝玉轻轻摇头:“是我们一起走出来的。”
风起,柳絮飘飞,天地之间,仿佛多了一丝清明与希望。
在这片曾经被误解与压抑的土地上,两个梦醒之人,携手守护着属于他们的信念与理想。
而远方,新的故事,正在悄然展开。
黛玉回到小院时,已是深秋。江南之行虽已过去数月,但那些日子里的风风雨雨,却仍如昨日般清晰地印在她心头。她坐在廊下,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茶,望着院子里那株老梅树,枝头已冒出了几点新芽。
雪团趴在她脚边,眯着眼睛打盹,似乎也习惯了这宁静的午后时光。黛玉轻轻抚摸它的背毛,心中一片安然。
“宝玉说他要回来一趟。”她低声自语,“说是岭南那边的事告一段落了。”
她想起那封信,是前几日收到的,字迹依旧清秀洒脱,却多了一分沉稳与坚定:
“颦儿安好:
岭南初冬,寒意渐浓。我在此间讲学已近半年,听者愈众,皆为真心求知之人。书院渐成规模,亦有同道中人愿共此志业。近日思及旧友,忽觉心绪难平,遂决意北归一行,望能与你再对坐品茗,畅谈旧事。
梦醒之后,方知人间冷暖皆可亲。愿你安好,静候重逢。”
她将信折好,放入案头抽屉中,目光落在那本尚未写完的文集上??《梦中人语》。书稿已整理过半,内容大多记录的是她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人生、理想、情感的思考。
她提笔欲写,却迟迟未能落下。
窗外风起,吹动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她望着那一串铜铃,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贾府的日子。那时的她,尚在梦里,不知世事险恶,也不懂人心凉薄。
如今,她醒了。
她终于懂得,真正的清醒不是冷漠,而是看清一切后,依然愿意温柔以待。
正思索间,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她抬头望去,只见探春一身素衣,缓步走进院子,眉目间透着几分疲惫,却仍带着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