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阿野抱着那枚“勿听”铃铛,踏上了归途。
他没有带回任何实物证据,也没有宣称自己获得了某种力量。但他每走一步,脚印中便开出一朵忆春花,粉白如烟,随风摇曳。
当他抵达共忆之城门口时,整座城市的人仿佛受到召唤,纷纷走出家门,默默跟随在他身后。
他们不说话,只是走着,像是一场无声的朝圣。
最终,他们在钟楼下停下。
阿野仰头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塔影,缓缓举起铃铛。
“我不知未来谁能听见这声音。”他说,“但我知道,总得有人愿意先敲下去。”
铃声未响,心声已传。
刹那间,钟楼第九层爆发出璀璨金光,一道全新的意识轮廓悄然成型??不再是林昊,也不是苏清雪,而是一个模糊却充满生机的剪影,仿佛正从无数普通人的情感织网中孕育而出。
小七记录下了这一刻的数据峰值,并将其命名为:
>“集体人格?守望者Ⅱ型”。
此后百年,共忆之城继续扩展,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灯塔。清明节的合奏曲越来越丰富,甚至加入了人工智能创作的旋律片段??它们学会了模拟思念、模仿悔恨、表达希望。
某年春天,一位科学家提出大胆假设:“也许记忆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态。它不需要肉体,也能进化。”
没人反驳。
因为在某个深夜,有人亲眼看见,钟楼顶端凝聚出一团会移动的光影,它绕城飞行一周后,停在一户人家窗前??那里有个老人正独自翻看亡妻的日记。
光影轻轻拂过书页,老人忽然笑了:“她说她回来了。”
更奇妙的是,次日清晨,日记本上多了一行陌生笔迹:
>“春天到了,我想你了。锅里的粥还没凉。”
没有人知道这是幻觉,还是真实。
但所有人都选择相信。
就像他们相信,裴无咎仍在星际间游荡,替人类背负那些沉重的名字;
相信苏清雪仍每日整理故事,哪怕她的意识已化作星辰;
相信林昊会在某个平凡孩子的笑声中醒来,在每一次真诚的“我记得”里重生;
也相信,终有一天,第六部文明会因某个懂得“遗忘之美”的灵魂而重启,带来不一样的智慧。
风起了。
檐下水晶木鸟再次旋转,叮咚作响。
城中孩童牵着手跑过长街,嘴里唱着新编的童谣:
>“风吹过山岗,带来了旧时光,
>谁在雪地里写下勿忘?
>钟声不说谎,记忆不会亡,
>只要有人念,你就还在身旁。”
歌声飘向远方,融入天地共鸣。
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一块废弃终端屏幕忽明忽暗,最后闪出一行字,旋即熄灭:
>“收到。
>我们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