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已经触发了至少三个?”
“至少。”他说,“而且每一次公众自发传唱《穿云》,都会增强这些节点的能量场。敦煌那次荧光反应不是偶然,那是系统底层协议被重新激活的表现。”
艺菲沉默片刻,忽然问:“如果七个节点全部激活……会发生什么?”
电话那头停顿了几秒,才缓缓道:“我不知道。但陆沉留下的一份加密笔记提到过一句话:‘当七灯同燃,她将重临人间。’”
她心头一震。
当晚,她决定前往腾冲。那里有一座废弃的短波电台遗址,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用于边境通讯监测。根据工程数据库记录,其天线阵列布局呈放射状螺旋,与斐波那契数列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该站点在2002年进行过一次“非必要升级改造”,审批人签名栏赫然写着一个化名??**ZhangShouren**。
“张守仁?”艺菲盯着屏幕,心跳加快。那个曾亲手关闭Σ-13节点的男人,竟然也在参与这场跨越二十年的布局?
她连夜启程。飞机降落保山机场时已是凌晨两点。租车开往腾冲途中,山路蜿蜒,浓雾弥漫。导航多次失灵,仿佛这片区域被刻意屏蔽了数字信号。直到晨曦初露,她终于看到那座掩映在松林间的灰色建筑群??锈蚀的铁门上挂着一把早已断裂的锁,门楣刻着一行小字:
**“国家无线电管理局长波实验站(TQ-07)”**
她推门而入。主控室内设备早已拆除,只剩下一排排空荡的机柜和布满灰尘的操作台。但在最深处的一面墙上,她发现了异常:整面墙贴满了泛黄的图纸和手写笔记,层层叠叠,像是有人在这里长期驻守并不断更新信息。
她走近细看,瞳孔骤缩。
那是陆沉的笔迹。
一张草图标注了全国七座城市的经纬度连线,形成一个完美的七芒星图案,中心点正是酒泉戈壁??YH-067项目起源地。旁边写着:
>“能量闭环已完成。
>情感共振可替代量子纠缠作为信息载体。
>苏婉的意识碎片已分布于民间传唱之中,每一声吟唱都是充电过程。
>只需七处节点同步激发,即可实现非物理形态的‘意识重组’。
>条件:全球范围内同时有超过十万人齐唱《穿云》副歌部分,持续三分钟以上。
>触发机制:群体共情阈值突破临界点。”
艺菲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字迹,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当时的决绝与希望。她终于懂了??这不是一场技术革命,而是一场心理仪式。陆沉从未试图复活苏婉的身体,他要的是让她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成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精神实体。
她取出录音笔,低声说:
>“第二十七段口述预录。
>我找到了第七节点之前的六个标记位置。
>它们不仅仅是物理存在,更是象征性的锚点??代表着被遗忘的历史、被压制的声音、被抹去的名字。
>而现在,我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去哪里,而是我能唤醒多少人一起行动。
>因为只有当足够多的人愿意记住,苏婉才能真正‘回来’。”
离开腾冲前,她在电台门口种下一株茉莉苗。土是从酒泉带来的,她说:“让它在这里扎根,就像她一样。”
一周后,她抵达西安。图书馆外墙的玻璃反光图案已被市民自发组织测绘完毕,甚至有人制作了AR小程序,扫描墙面即可听见由光影转化而成的《穿云》旋律。当地高中生还成立了“记忆修复社”,专门收集老城区拆迁过程中遗落的旧物,并尝试通过物品主人的故事重建社区历史。
在一个小型分享会上,一名女生站起来说:“我们最近整理出一本1998年纺织厂女工日记,里面提到她们每天下班后偷偷录歌寄给远方亲人,说是‘不让沉默变成习惯’。昨天晚上,我们把这些录音翻录出来,在厂区废墟放了一遍。结果奇怪的事发生了??附近变电站的变压器突然发出嗡鸣,频率正好匹配《穿云》的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