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战役总结与局势更新——持久战的序幕
10月25日,“破障”行动正式结束。联盟军总参谋部召开了战役总结会议,苏然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将领们,语气沉重地说:“‘破障’行动持续了13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超过了1。5万人,损失坦克200余辆、战机30余架,但仅仅占领了唐纳山口的部分前沿阵地,未能实现战略突破。这说明,我们低估了美军的抵抗意志,也低估了内华达山脉地形的复杂性。”
他顿了顿,继续说:“征服美国,尤其是加利福尼亚,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持久战。我们不能再抱有速胜的幻想,必须做好付出更大代价的准备。接下来,我们的战略重点是:巩固己占阵地,加强后勤保障,同时寻找美军的薄弱点,逐步消耗他们的兵力和物资;另外,要加强对美军的心理战,动摇他们的抵抗意志,为后续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会议结束后,联盟军总参谋部发布了最新的局势更新报告:
-己攻占美国领土百分比:约48%(仅巩固了加州东部前沿部分阵地,未实现向加州中央谷地的突破;其他区域的占领态势保持稳定,未出现大规模反攻)。
-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百分比:约51%(增长缓慢,主要得益于对非洲部分部落区域的整合,北美战区的领土扩张基本停滞)。
-我军主要兵力及分布:
-北美战区总兵力:约325个师(新增10个山地步兵师,主要用于补充内华达山脉前线的伤亡)。
-西部集群(加州方向):
-东线(内华达山脉):第12山地突击集团军、第1山地重型炮兵旅及新增的5个山地步兵师,共约45个师,己全部转入防御,在前沿阵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配备了大量的重机枪、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防止美军发起反攻。
-南线(科罗拉多河方向):第11重型装甲集团军、3个对地攻击机中队及5个步兵师,共约35个师,继续沿科罗拉多河向西推进,寻找美军的薄弱点,试图从南线突破美军的防线,为东线部队减轻压力。
-中部集群(密苏里伊利诺伊方向):约80个师(其中20个师为装甲师),主要负责巩固己占阵地,同时对美军的中部防线进行袭扰,防止美军向加州方向调兵。
-北部集群(五大湖方向):约50个师,重点防守五大湖区域的交通线和港口,防止美军从加拿大方向发起反攻,同时对美军的北部防线进行侦察,寻找进攻机会。
-南部集群(德克萨斯墨西哥湾方向):约40个师,控制了墨西哥湾的大部分港口,切断了美军的海上补给线,同时对美军的南部防线进行压缩,逐步扩大占领区。
-东部集群(休整与监视):约50个师,主要在大西洋沿岸进行休整,补充兵力和物资,同时监视美军东部残余部队的动向,防止他们发起突袭。
-战略预备队及后方守备:约25个师,部署在北美战区的后方区域,主要负责保护后勤补给线和重要的军事基地,同时随时准备支援前线各集群。
-敌军情况(北美战区):
-主要
第246章:血战内华达山脉——加州东线的僵持
番号:美军西部军区(负责加州及周边区域防御)、中部军区、北部军区、南部军区及东部残余部队,核心抵抗力量为美军第40步兵师、第10山地师、第1装甲师及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旅。
-大致兵力:美军总兵力约180个师(含国民警卫队改编部队),其中部署在加州方向的兵力约55个师——唐纳山口及内华达山脉沿线,集中了第40步兵师、第10山地师主力及2个装甲旅,共约15个师,依托山脉防线与联盟军对峙;加州中央谷地部署了10个师,作为机动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内华达山脉防线;科罗拉多河南岸部署了8个师,抵御联盟军南线部队的进攻;加州沿海区域部署了22个师,重点防守洛杉矶、旧金山等港口城市,防止联盟军从海上登陆。
-装备与补给:美军装甲部队仍保留约300辆主战坦克,主要部署在中央谷地;炮兵部队配备155mm榴弹炮、迫击炮等装备,数量虽不及联盟军,但依托山地地形,打击精度较高;空中力量剩余战机约120架,其中50架部署在加州内陆机场,主要用于支援内华达山脉防线和拦截联盟军战机;后勤补给方面,美军依托中央谷地的农业资源,粮食供应相对充足,但弹药和燃油依赖本土工厂生产,且海上补给线被联盟军南部集群切断,补给压力日益增大。
-战术调整:美军放弃了此前的“全面防御”策略,转为“重点防御”——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内华达山脉、中央谷地和沿海港口,收缩防线,减少兵力分散;同时加强了山地作战训练,为士兵配备更多轻量化武器和防寒装备,提升部队在山区的适应能力;此外,美军还组织了多支游击小队,潜入联盟军后方,袭扰补给线和小型据点,试图打乱联盟军的部署。
-双方核心短板与优势对比:
-联盟军优势:兵力规模大(325个师vs美军180个师)、火力强度高(重型炮兵旅、对地攻击机中队形成立体火力网)、后勤补给体系完善(依托积分兑换和后方运输,弹药、粮食供应充足);劣势:山地作战经验仍需积累,部队长期作战后疲惫不堪,部分士兵出现厌战情绪,且南线部队推进缓慢,无法及时为东线提供有效支援。
-美军优势:熟悉内华达山脉地形,依托山势构建的防御工事坚固,士兵抵抗意志坚定(依托本土作战,保卫家园的信念强烈),且游击小队袭扰效果显著;劣势:兵力、装备整体处于劣势,后勤补给受限(海上补给线被切断,本土工厂生产效率受联盟军空袭影响),各军区之间协同作战能力较弱,难以形成统一的反攻力量。
-后续战略规划:
-联盟军:短期内以“巩固防御、消耗敌军”为主——东线部队在内华达山脉前沿阵地修建永久工事,配备反坦克导弹和高射炮,防止美军反攻;南线部队加快沿科罗拉多河推进,重点打击美军的小型据点,逐步向加州中央谷地靠近,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同时加大积分投入,为前线部队补充山地作战装备和防寒物资,培训更多山地作战骨干;此外,启动“心理战计划”,通过空投传单、广播宣传等方式,向美军士兵传递“抵抗无望”的信息,动摇其抵抗意志。
-美军:以“坚守防线、伺机反攻”为核心——继续强化内华达山脉的防御工事,在山脊线后方修建第二道防线,防止联盟军突破;加快本土弹药工厂的生产,同时尝试开辟从加拿大到加州的陆上补给线,缓解补给压力;加强各军区之间的协同,计划在11月中旬,集中中央谷地的预备队,向联盟军东线前沿阵地发起一次小规模反攻,试探联盟军的防御强度,为后续的大规模反攻做准备。
内华达山脉的寒风依旧呼啸,山坡上的积雪里,还埋藏着双方士兵的遗骸和武器残骸。这场血战,不仅让联盟军浇灭了速胜的幻想,也让美军意识到,坚守加州的每一步,都需要用鲜血和生命来换取。
苏然站在联盟军东线指挥部的窗前,望着远处被白雪覆盖的内华达山脉,眼神坚定。他知道,征服美国的战役,才刚刚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血战,更多的牺牲,但只要坚持下去,胜利终将属于联盟军。
“传令下去,让前线部队做好过冬准备,”苏然对着通讯兵说,“冬天的内华达山脉会更冷,但我们的决心,不能被寒冷打败。”
通讯兵应声离去,指挥部内再次陷入寂静。窗外的雪花缓缓飘落,落在内华达山脉的山脊线上,仿佛在为这场漫长的持久战,写下新的注脚。
本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