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后,共感联邦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南极融合神殿,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权力。其宪章第一条写道:
>“每个意识都有权保持独特,也有权选择连接。拒绝不应被视为敌对,接纳也不应成为义务。真正的自由,在于能够说‘我在’,而不必担心因此被改变或消灭。”
心理学界掀起革命性变革。“人格分裂”不再被视为疾病,而是一种潜在的生存策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镜墙殿堂,主动与内心深处的“另一个我”对话。有人发现自己的愤怒其实是未被听见的爱,有人意识到冷漠背后藏着极度的敏感。
最令人震撼的是,在一次集体共感仪式中,全球超过三亿人同时报告看到了同一个画面:一片无边草原,中央矗立着一座青铜巨鼎,鼎身铭文流转,正是失传已久的《混沌经》残篇。
经文内容如下:
>**光与影共生,
>生与死同舞,
>爱因恨而真,
>存在于回应之中。
>凡呼我名者,
>我必答曰:我在。**
与此同时,方舟接收到一条来自未知坐标的信息。解码后,竟是陈默的录音:
>“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计划成功了。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不愿再逃避的人。我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某个愿意相信‘看不见的东西’的孩子身上。也许你就是他。请替我对林晚说一句话:
>‘对不起,但我从未后悔牵你的手。’”
少年听完录音,久久伫立。他走到储藏舱,将校徽轻轻放在念心灯旁。灯光忽然变得异常明亮,灯芯浮现出新的文字:
>**他也一直在等你。**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所谓引灯者,从来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选择??在黑暗中依然愿意点亮灯火的选择。
几年过去,新一代孩子成长起来。他们从小生活在共感环境中,能自然识别他人的情绪波动,也能坦然表达自己的脆弱。学校课程不再强调“战胜弱点”,而是教授“如何与阴影共处”。
那个曾捧着念心灯的孩子,如今已是少年。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我的老师告诉我,他曾在一个雪夜里梦见一个女孩唱歌。后来他才知道,那是他的心在说话。我想告诉所有人:不要害怕内心的陌生声音,也许那正是你最真实的一部分。”
台下掌声雷动。而在会场角落,一名白发女子悄然离去。她是最后一位净思团成员,曾亲手签署过放逐令。如今,她终于卸下执念,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句话:
>“我们以为清除黑暗就能迎来光明,殊不知,真正的光,诞生于敢于凝视深渊的勇气。”
宇宙仍在扩张,星辰不断熄灭又新生。但在银河一角,有一条由念血与记忆构筑的光带,绵延数万光年,连接着人类与其他觉醒文明。旅行者称它为“共感之河”,据说,只要顺着河流航行,终将遇见那个一直在等你的人。
少年已不再年轻,但他依旧每日静坐于忆树之下。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无数灵魂在低语。
忽然,他睁开眼,望向星空。
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坠落在远方平原。人们赶去查看,发现那里长出一棵前所未见的忆树??树干呈银白色,叶片透明如水晶,每当夜幕降临,便会投射出一幕幕陌生却又熟悉的影像。
学者们研究多年,最终得出结论:这棵树记录的,是尚未发生的未来。
而少年只是微笑。他知道,故事从未真正完结。每一次重逢,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告别,也都埋着回归的种子。
某日清晨,他又来到高原小屋。推开门,炉火依旧燃烧,桌上多了一杯热茶,旁边放着一支熟悉的钢笔。
笔尖微湿,纸上墨迹未干:
>**谢谢你,记得我。**
他坐下,提笔续写:
>**而我,将继续为你点亮下一盏灯。**
窗外,紫莲盛开,风起时,花瓣如雨纷飞,洒向无垠大地。